1847年,馬禮遜學校的校長布朗牧師 (S.R. Brown,1832 年畢業于耶魯大學) 因身體狀况不好需要回國,帶容閎和另外兩名男生去美國學習。他們到美國後住在布朗先生母親的家中並接受了基督,兩年之後他决定留下來到耶魯大學讀書,成爲第一位留美中國學生,在耶魯讀書時期,中國國內的腐敗情形,常常觸動他的心靈,他曾在給美國好友信中說: 「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後來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好處。以西方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這將成爲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1855容閎在美國度過8年之後回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總督曾國藩和他的擁護者李鴻章却大力支持把幼童送往海外學習是取得西方秘訣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曾國藩對容閎感到滿意,于是就命令他到美國購置機器,以裝備在上海創辦的一個西式機器廠— 江南製造局。
1865年,容閎完成了機器采購任務。曾國藩特別上書大清朝廷,請求封容閎正式官職。容閎被封爲五品官。
1870年,「天津教案」的發生讓容閎得到了一個機會。這事件引起中法危機。曾國藩命令容閎擔任同法國人談判的翻譯。 在處理這一事件的過程中,容閎向在一起的四位朝廷官員講述了他關于教育的計劃。于是,他們將容閎起草的教育方案呈遞給朝廷。
1871年,清政府最終批准了中國幼童留美教育計劃,設立中國教育使團Chinese Education Mission,原稱「幼童出洋肄業局」。該計劃的大致內容是:從1872年至1875年的四年中, 每年向美國派30名男童,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幷于1887年返回,終生服務國家。當容閎聽到這一計劃被批准實施後,倍感激動,整整兩天不吃不睡,「他興奮地走來走去,心中興奮地讚美上帝。從他返回中國算起,已逾十六載,上帝終于應允了他的禱告」。
選錄自「光與鹽」笫1卷 團結出版社 2014.10